閱讀理解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部分,所占比重較大。對于小說、社科類等主旨鮮明容易把控的文章,考生比較容易看懂并把握中心思想,在答題時也有明確的思路。對于散文而言,盡管其行散而神不散,考生也難于抓住文中的神,從而面對問題不知從何入手。那么,我們應該怎樣從容面對散文閱讀呢?
散文分為敘事散文、寫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。敘事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和明顯,但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,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,字里行間蘊涵著飽滿的情感,如《背影》;寫景抒情散文則是以描繪景物為主,這類文章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,抒發情感,被稱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,如《白楊禮贊》《故都的秋》;哲理散文則是以種種形象來象征生命的真理,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恒相似,如《我與地壇》屬于哲理抒情散文。
在考場上遇到一道散文閱讀理解時,我們應該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思路進行解題。
一、分辨題材,把握大致方向
考場上閱讀與平時的閱讀訓練是存在著差異的,在注重質量的同時,也要注重時間的掌控。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,當你拿到一篇文章時,首先就要進行快速閱讀全文,明確文體題材,大致把握文章的整體方向。
雖然閱讀材料都屬于散文,但不同類型的文章其內容主旨和思路也各有特點,比如《鄉路》就屬于寫景抒情散文,在進行這篇文章的解題時就要注重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法,這類散文往往是寓情于景,在描寫事物的同時往往隱喻著人生道理;《春天》就屬于哲理散文,以種種形象來參悟生命的真理,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辟的整合,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、揭示事物的觀念。不同類型的散文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式都是不相同的,因此,在拿到一篇文章時,先要了解題材,只有這樣,才能更好的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,把握主題思想。
(責任編輯:安徽匯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