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文學革命” 答辯問題及解析
一、“文學革命”在當時有何影響?
【參考答案】
1.在內容上徹底批判、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;始終以個性解放、民主與科學為啟蒙思想主題,解放了人們的思想。
2.學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,文學語言獲得了解放,文體形式經歷了全面革新。
3.通過借鑒、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,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。
二、除了進行“文學革命”,新文化運動還宣傳哪些思想?
【參考答案】
1.提倡科學與民主。提倡民主,就是要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,反對封建專制獨裁;提倡科學,就是要樹立科學精神,運用科學的方法,反對封建迷信與愚昧。
2.提倡新道德,反對舊道德。舊的儒家封建倫理道德是“吃人的禮教”,主張建立“獨立人格”“平等人權”的新道德,提出了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口號。
三、除了胡適以外,還有哪些先進的人士?
【參考答案】
1.陳獨秀。他首先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。創辦的《新青年》雜志大量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民主思想,在思想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。
2.李大釗。他批判舊道德,一針見血地指出:“孔子者,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。”
3.魯迅。他發表了《狂人日記》,借狂人之口批判“吃人的禮教”。
四、簡述布置作業需要遵循的原則。
【參考答案】
1.趣味性:新課改所強調的課后作業不是對課堂知識的機械訓練式的強化記憶,而是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,變“要我做”為“我要做”。興趣不是所有學生都有,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設計趣味型的作業。
2.多樣性: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程度不同,致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發展規律,具有差異性。這就要求作業的設計要有多樣性的特點。
3.多元性:要多元化的鍛煉學生能力。比如合作學習以全員互動為基礎,以團隊狀況為評價標準,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、團隊精神、集體觀念,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能力。
五、教學過程中,你是如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?
【參考答案】
1.因材施“論”: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感到似懂非懂的問題,課堂討論的問題一次不宜太多,討論的時間也不能太長且難易適中。
2.組內異質,組間同質:分組時,可以給本班學生按成績、語言表達能力、性格、組織能力等方面排個隊,然后再進行優化組合,并從中挑選一位性格較為開朗、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該組的組長,在實施討論時給本組分配角色,組織討論,做好討論記錄。
3.組織性:教師在課堂中應深入每一個活動小組,引導他們的討論,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,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給組內每位成員落實相應的任務和要求。在討論前除了有明確的分工外,還必須落實相應的討論要求。
(責任編輯:合肥匯師)